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宵漏自此长
2022-06-17 16:59:21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廖晶莹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6月21日,北半球将迎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垂直物体的影子最短,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所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夏日天光正炎炎
鸟鸣声声,睡意仍倦,拉开窗,窗外却已是一片透亮。
夏日里,天总是亮得这样早。正如韦应物所吟: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盛夏的早晨,虽然算不得炎热,但旭日初升时也谈不上凉爽。若盆地正好是阴雨的天气,又免不得阵阵闷热,让人觉得呼吸不畅。从雾霭层层的云到白茫茫的空气里仿佛都浸透了水,深吸一口气,都是潮湿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
由于空气湿度大,将会形成“高温、低压、高湿”的外界环境。潮湿又闷热的天气,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病毒与霉菌,也容易让人处于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
到了午间,天光日盛,我国的汕头、从化、桂平、墨江、蒙自等地,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因为太阳光是从天顶直射下来的。日头从这时便开始变得炎热,田间劳作和室外行动便有些不爽利了。
对于这些种种不适,华西医院李宁副主任医师推荐外用香疗。比如用艾叶燃烧时产生特殊气味,可以起到杀菌消毒、醒神益智的功效,佩戴具有相似作用的中药香囊也可以。
无独有偶,在古代人们也十分重视夏至,据《文昌杂录》,宋代官员从夏至这天开始要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而《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自然是用来扇风驱热,香囊也可驱蚊抑臭,粉脂可涂抹身体,防生痱子。
夏至日傍晚,北半球的居民会目睹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暮色黄昏。过了这天,太阳就会转身南下,因此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又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
油麦归仓秧苗长
夏至的含义是相对于小满而言的。小满代表了“物至此而小得盈满”,而到了夏至,万物便“皆假大而至极”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这是说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无论草木、农作物都是这样。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各种瓜果蔬菜进入最后的成熟期,动物的繁衍、生长也到了最快的季节。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 7 天。这期间新麦刚收、水稻玉米正在栽秧或等待秧苗发育,气温、日照和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个大忙。到了现代社会,农业生产也有三夏,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下旬结束。此时,上年秋季播下的麦子油菜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需要不误农时栽种;种下的水稻需要追施返青肥、发棵肥,确保长成。
正值“三夏”时节的尾声,此时的天府之国,油菜收晒结束,小麦收割颗粒归仓,水稻栽插争分夺秒的“关秧门”也基本完成,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发棵阶段,秧苗郁郁葱葱。六月也是成都平原多雨时节,田野上正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三候阳盛有好食
农业生产有三夏,夏至则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所以得名。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研究员提到:“一到入夏,成都人就喜欢贴‘三伏贴’,这也是研究气候特点,将之用于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黄帝内经》说“春夏养其阳,秋冬养其阴”,中医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研究节气,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来调整饮食起居,使人的节律和自然节律取得和谐统一。
自古以来有在夏至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典礼。《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对劳作的农人来说,忙碌了一整天,也是休憩晚饭的时候了。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遵循自然节律的夏至食俗。而各地的风俗都免不了一个吃面,既是因为“面长如白昼”,也有新麦才收,吃面食带尝新之意。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汗水的印记、田野的芬芳、收获的喜悦,都在这一碗面中。
比起老北京炸酱面、上海冷面的做法,四川人做出来的凉面,调味更加复杂迷人。一抹红油浇顶,一小撮白糖加一勺香醋,既能有效地缓解川味凉面的辣度,在胃口缺失的夏天,又带来了诱人的复杂香气。在新麦成熟、水稻刚栽的时节,用舌尖去触摸香辣里的一点回甜、一丝酸爽,慰藉一日劳作的辛苦。
云南还有一种只在夏至前后长成的菌子,名为夏至菌,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学名,叫鸡枞菌。活在语文教材中的美食博主汪曾祺在《昆明食菌》中提及:“鸡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但鸡肉粗,有丝,而鸡枞则极细腻丰腴,且鸡肉无此一种特殊的菌子香气。”寥寥几句,却让人口舌生津。
夏日炎热导致厌食,也不妨吃吃应季水果。有“新雨山头荔枝熟,红云几万重”,有“杨梅满山红”,李子也正是“微酸起,和甘生”。这些水果既可作为饭后小食、日常零嘴,也能缓解因夏日炎热厌食的不适。其中李子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帮助调解消化系统功能,但果酸含量极高,不可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