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绿树阴浓夏日长

    2022-07-14 17:21:4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廖晶莹

     

     

     □贾登荣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小暑是一个青春洋溢的节气,空气里弥漫着热情、狂野、奔放、躁动。这时,“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这时,“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这时,“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小暑时节,绵延在南方多日的梅雨天结束了,季节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也就是说,小暑时节的风中夹杂着燥热,炎炎夏日让蟋蟀也从野外躲到房子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而老鹰呢,则因地面气温太高,久久盘旋在清凉的高空上不肯落地。

     

      壹 晒衣物 撂百索


      与其它节气一样,小暑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流传,影响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代,没有除湿去湿的工具,也鲜少消毒防蛀的药物,强烈的太阳光线,就成为除湿去湿、消毒防蛀的最佳武器。小暑时节,烈日当空,火辣辣的太阳既能够驱除潮湿,也能杀毒杀虫。所以,就有了“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横空出世。小暑期间,家家户户将衣柜里的衣物、被子、棉絮等全部搬出来,在太阳下曝晒一番;一些读书人,也要将收藏的书籍、字画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
      晒书的习俗,源远流长。《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晒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晒书集会。小暑这天,大家把书籍放在地上曝晒,一边晒书,文人士大夫们一边相互品鉴他人收藏的书籍。今天拥有各种去湿消毒的手段,还是有不少人家沿袭了传统习俗,在小暑时节,将衣服、棉絮、书籍、字画等放到阳台上晾晒一番。
      此外,还有撂百索子上屋的习俗。所谓的百索子,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线所编织成的手环。据说,端午节这天将它戴在小孩的手上,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而到了小暑时节,大人们则怂恿小孩们把手上的五色彩环摘下来,使劲地抛到屋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相传,牛郎和织女被分割在银河两岸,一年中只有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才允许他们相会一次。可是,在他们中间却横亘着一条宽宽的银河,没有渡船,怎么办呢?为了让这对有情人能够在七月初七那一天顺利相会,小暑时节,普天下的少年儿童,纷纷将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顶,让成群结队的喜鹊衔去,然后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彩虹般美丽的桥梁,让牛郎和织女通过这条百索子铺就的彩虹桥相会。自然,再多的百索子也不可能在银河两岸搭起彩虹桥,这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
      小暑时节,江南地区早稻开始收割。在小暑过后的第一个辛日,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成米饭,供祀在五谷神祇和祖先神位上,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们聚集一起,畅怀饮酒,品尝新米。由于尝新这天是辛日,所以就叫“食辛”。
      《魏氏春秋》中有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也就是说,从三国时期起,就出现了小暑吃伏面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贰 迎白龙 祭炎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的信仰里,充斥形形色色的神祇。每到节令、节日、重要节点,都要举行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祇的尊重,希望它们护佑苍生。
      小暑“迎白龙”,是古代流传颇久的习俗。相传,由于“小白龙”违犯天条,被它的父亲龙王囚禁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遥远小岛上,失去行动自由。唯有小暑(一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龙王才恩准它回家探望母亲。“小白龙”探母心切,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其实,小暑时节,阳光炽烈,气温甚高,而田地里的庄稼十分需要雨水滋养。一方面,人们希望有充足的雨水洒向大地,但同时又不要暴雨成灾,危害民众。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人们想通过“迎白龙”的仪式,感动白龙,感化上苍,给人间带来好运气。
      伏日祭祀炎帝,早在先秦的著述中就有记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就是传说中的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也就是家喻户晓的火神。在传说中,炎帝神通广大,具有让太阳发出足够光和热的能力,从而保证五谷蓬勃孕育,茁壮生长,大获丰收,让人类实现温饱。在小暑时节,人们举行祭祀炎帝的仪式,护佑水稻、小米等各种农作物孕育饱满的籽粒。在祭祀炎帝的同时,人们也要祭祀火神祝融。盛夏时节,防火减灾任务繁重,人们希望火神能够克制自己的暴躁与无常,让人间没有火灾发生。


      叁 慢生活 凉意生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再热的天气也不可怕。因为风扇、空调等电器,在夏日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凉爽。然而,古时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古人又是怎样度夏的呢?在古人留下的画作、诗歌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树荫可消夏。宋代一位佚名画家在《槐荫消夏图》中,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树荫下怡然自得、消夏避暑的场景:庭院中的一株槐树,枝叶繁茂,浓荫下,一人袒胸露怀,仰卧在凉榻上闭目养神,高高翘起的赤足更显其超然洒脱、悠闲惬意的自在。这样直观地表现古人在树荫下消夏的画卷,还有许许多多。除了画作之外,古人在他们创作的诗歌中,表现了其消夏的情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难看出,王维把消夏的地点,选择在远离尘世的悠悠竹林深处;而另一位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诗中说:“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赤日炎炎的夏日,李白放弃手中那把白羽扇,半裸着身子来到树荫下,享受大自然送来的阵阵凉意。宋代诗人秦观在这首《纳凉》诗中也流露出与李白相似的做法:“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他选择拄着拐杖,前往屋外的柳荫下纳凉……
      禅意可消夏。有的人不肯去室外,偏偏要在室内,采用精神疗养法,与炎热抗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消夏》诗,表达了禅意消夏的愿景:“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如何度过漫长的炎夏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庭院中吧!这时,你会感到眼前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之所以丝毫感觉不到燥热,是因为心静的缘故。“心静自然凉”,从此成为人们度夏的座右铭,并纷纷效仿之。宋代诗人庞铸在《喜夏》诗中就如是说:“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另一位宋代诗人刘子翚也在《夏日吟》中说:“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流金铄石未为苦,势利如火焚中肠。”心静则凉意自生,哪儿会暑热难熬呢?
      饮食亦可消夏。明代高濂在所著的《遵生八笺》中说:“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作者把清淡的饮食当成消夏的最好手段,炎炎夏日,不宜食用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而应该选择味道清淡的食物。这样,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
      在科技不发达的岁月,从容不迫、恬静超然的慢生活,清雅素食、简朴节俭的好习惯,无疑是消夏避暑的最佳方式。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