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不暑 五谷不鼓

    2022-07-26 11:59:43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廖晶莹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连日来,户外温度频频逼近40℃,四川因“酷暑”登上热搜,网友戏谑“热过吐鲁番”。的确,按照传统节气,全年最热的时候来了。
      7月23日将迎来大暑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为炎热的时节。此时已“热在三伏”,各地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正午气温普遍达到35℃以上。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因为“酷热”,其在农事生产、民俗养生等方面也有特殊的意义。


    农事
    秋收作物关键生长期


      对农作物来说,大暑的“热”很必要。俗话说,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是秋收作物的重要生长期,夏季的炎热,让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这段时间水稻正在孕穗、抽穗、灌浆;秋大豆刚刚栽播下地;夏玉米则陆续进入拔节、抽穗、乳熟期。这些粮食作物都需要经过高温的洗礼,方能“愉快地”经历一个生命周期,进而产生饱满成熟的籽实。所以,大暑的热对于一年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持续的暑热,对于农作物也不利,尤其一旦出现伏旱,更要采取应对措施。进入7月,四川境内的秋大豆播种基本完成,连续多日的高温,会影响刚种下的大豆出苗,或造成烧苗,而已种下一段时日的大豆,则处于需水临界期。所以,大暑时要适时收获春大豆,并密切关注夏大豆长势。农谚曰“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就是说田里出现“伏旱”,须得及时补水。
      持续高温对水稻也有影响,最适宜水稻幼穗分化的温度为26℃-30℃,如果持续晴热无雨,自然导致稻田失水过快,影响水稻抽穗,从而对后期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孕穗期的水稻,一定要保持田间水层;而对于抽穗期和灌浆期的水稻,则一定要落实好稻田灌深水和肥水管理。
      7月也是春玉米成熟采收的时节,但高温会导致春玉米早熟,出现籽粒不均匀不饱满,导致产量下降;而夏玉米受高温的影响更大,重则可能造成缺苗断垄现象,所以需要适期喷灌水,采取化学调控保护叶面,早施追肥,并辅助授粉。
      而除了抗旱,也要防涝。人们常说“大旱之后,常有大涝”,所以田间的防涝措施也不可少。而除了种植,持续高温对于养殖同样有影响,畜禽养殖应以防中暑为主,并注意查治皮疹,蹄爪感染等疾病;鱼塘则需要防范缺氧泛塘的情况发生。


    民俗 
    “荷月”赏荷正当时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有“三候”,即“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所谓“初候,腐草为萤”,意思是说大暑的时候,腐烂的杂草会变成萤火虫,这自然是古人的误解。不过通常大暑时节,在四川不少地区,确实常有萤火虫出现,这一时节非常适宜观萤。“二候,土润溽暑”,意思是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时节温热交加,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要预防中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湿气积聚会导致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降水较一年中的其他时候更加频繁。
      和其他节气相比,大暑的民俗活动相对偏少,但也极具特色。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民间多有赏荷习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这个时节独有的风景。在四川,欣赏夏荷的去处有很多:风景如画的邛海湖畔,荷花片片、含苞朵朵;开江的莲花世界,水波温柔、风荷正举;德阳旌阳区龙居村的千亩荷塘,争奇斗艳、婀娜多姿;成都市内及周边各大荷塘,清风徐来,花影摇曳……炎炎夏日,总有一个去处,可以让游客既能消夏亦可悦目。
      放眼省外,也不乏一些民俗传统。
      在浙江,送“大暑船”的习俗已沿袭数百年。“大暑船”是按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在大暑期间,数十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在闽台地区,则有过“半年节”的习俗,这一天通常在六月十五,正好是大暑前后,当地百姓在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团圆与甜蜜。


    养生
    消暑健脾劳逸结合


      大暑,气温最高,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 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所以大暑养生以清心解暑、化湿健脾为主。
      正所谓,“六月消暑凉冰佳,吃罢豆糕喝伏茶”。
      由于大暑时,暑湿之气容易趁虚而入,所以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有脾虚者,尤其要注意夏季养生。所以,要坚持益气滋阴,饮食宜多吃苦味以及健脾利湿的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同时也可选用一些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物。

    绿豆汤是我国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其他人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另外,由于大暑时阳气最盛,所以适宜“冬病夏治”。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病症,进入最佳的治疗时机。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有助于驱除体内寒气。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的睡眠会受到影响。所以,日常生活需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养成午休的习惯,切忌长时间在烈日和高温环境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