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宝莱服务商入门费四万八涉嫌擦边传销!售卖套餐、复制分店盈利
2024-10-09 15:59:31 来源:新民周刊 编辑:李正勇
康宝莱,这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营养和体重管理公司,自我标榜为“通过优质的营养品和营养计划改善人们的生活”的使命担当者。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其在中国的直销模式却频频受到质疑,更是被指控打了传销的擦边球。
近日,小红书平台一篇名为“成都找工作避雷贴“的笔记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矛头直指康宝莱,揭露其”打着传销的模式搞擦边球“。在这个传销被严令禁止的时代,康宝莱公司却被网友起底暗处滋生该行为,无疑让人感到震惊。
“拉人头卖产品”、“洗脑”、“先交钱”,这些醒目的词汇像是一记记重锤,敲击在人们的心头,勾起了对过去那些传销行为的痛苦回忆。然而,如今的传销行为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模式,而是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变得更加隐蔽。它们借助社群营销、复制分店等新型手段来掩人耳目,逃避监管的追责,让人防不胜防。
康宝莱,这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营养和体重管理公司,自我标榜为“通过优质的营养品和营养计划改善人们的生活”的使命担当者。然而,在其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其在中国的直销模式却频频受到质疑,更是被指控打了传销的擦边球。
根据康宝莱官网公布的直销员计酬制度,公司明确表示不以直销员介绍的顾客人数作为计算报酬的依据,直销员也不会因为介绍顾客的行为而获得任何报酬,同时严禁团队计酬。这一制度设计看似合理,甚至给人一种康宝莱已经彻底杜绝了传销可能的错觉。然而,仔细推敲之后,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康宝莱内部的层级制度犹如一座金字塔,从底层的业务代表到顶层的一星、二星特级服务商,等级森严、层次分明。而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业务代表,也就是公司口中的直销员,他们并没有所谓的人头费和团队薪酬。这似乎与公司的计酬制度相吻合,但事实并非如此。
康宝莱将所有业绩以PV值计算,每1PV等于人民币12元。当销售额达到4000点PV,即人民币48000元的产品后,便可以通过办理个体户或公司营业执照与康宝莱中国签订服务合同,晋升为初一级服务商。而一旦成为初一级服务商,他们不仅可以享受销售提成,更可以通过发展下线来获得所谓的“咨询服务费”。这种费用实际上是来自于三代以内下线的业绩提成,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团队计酬。
由此可见,康宝莱巧妙地利用了直销员这一身份作为挡箭牌,表面上严格遵守了监管对于直销的要求,但实际上却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进行了一波偷梁换柱。他们将初一级服务商的48000元门槛作为入门费,将团队计薪的部分美化为“咨询服务费”,以此掩盖其涉嫌传销的真相。
近年来康宝莱又将触角伸向了奶茶领域。推出的奶茶店主打“健康、低卡”概念,以康宝莱奶昔产品为主要原料,看似在进行一次跨界融合的转型。然而,这场转型背后,却隐藏着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仍然沿用了其备受争议的金字塔式层级返利模式。
据悉,康宝莱奶茶店的盈利模式并非依赖于单杯奶茶的微薄利润,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复制分店”和“售卖套餐”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和巨额回报。
所谓的“复制分店”,实质上就是鼓励和奖励发展下线,即新加入的经销商。随着下线分店数量的增加,不同层级的开店者可以获得来自三代以内下线甚至无限代的产品进货额提成。这种模式与康宝莱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营销模式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一个更具欺骗性的包装。
所谓的“售卖套餐”,实际上是一个将普通顾客转变为高价值康宝莱产品消费者的过程,而奶茶本身仅仅是一个引子。一杯奶茶的价格不过十几元,而康宝莱产品的客单价却高达上万元,其中的利润差距不言而喻。
部分经销商的反馈揭露了康宝莱奶茶店的残酷现实。他们抱怨说,奶茶店开业后很难吸引足够的客流,很多店铺经营不善,不到几个月就草草收场。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提供的培训并非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是教导经销商如何将到店的顾客转化为康宝莱产品的购买者,甚至是发展成为新的服务商。这种做法,无疑是将传统的“拉人头”行为美化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扩张策略。
这种推广模式是对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甚至可能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挑衅。在这场精心设计的金字塔游戏中,最终受伤的往往是处于底层的小经销商和普通消费者。而康宝莱公司,则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着既是庄家又是裁判的双重角色,榨取最大利益。
康宝莱不仅在销售模式上饱受争议,其产品质量亦是堪忧。新刊财经通过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有消费者在购买康宝莱产品后短短两个月内,便出现了诸如心悸、乏力、头痛、恶心、脱发以及睡眠障碍等一系列负面反应。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症状在消费者停止使用康宝莱产品后立即得到了缓解。这无疑将康宝莱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同样充斥着对康宝莱产品的质疑声音。其中,康宝莱引以为豪的代餐奶昔产品,其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赫然位居第三位,数量超过10种。按照食品标签上的惯例,配料表的排序是按照含量由高至低排列的,这意味着排在前面的成分,其添加量越大。从本质上讲,康宝莱所售卖的代餐奶昔,实质上不过是一种添加了大量食品添加剂的饮料。
在康宝莱的官方商城中,新刊财经随机抽取了一款名为普莱乐奶昔伴侣的产品,其定价高达1045元,净含量却只有233.2克,折算下来每千克的价格竟高达4481元。而审视其配料表,主要成分仅有三种:棕榈油粉末、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微囊粉和食品添加剂。根据市场价格,棕榈油约为8.8元/千克,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微囊粉约为200元/千克。康宝莱的这种定价策略显然毫无逻辑可言,不禁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有消费者会为此买单。
康宝莱的产品定价策略和配料选择,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背后的真实动机。这些高价产品是否只是幌子,真正的销售对象可能是内部服务商,通过不断拉人头来获取巨额利润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消费者在选择营养补充品时,应当保持警惕,避免成为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牺牲品。而康宝莱,这个曾经享誉全球的品牌,其产品无论是从价格还是成分上看,都存在着不少疑点。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某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仍然历历在目。2017年,一个正处于花季的少女,因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而这场悲剧的背后,竟与康宝莱这家号称“直销”的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悉,这位少女在支付了6.8万元的高额费用成为康宝莱的经销商后,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漩涡。后续的不断投入,负债累累,最终压垮了她年轻的肩膀。而面对这一悲剧,康宝莱公司的回应却是冷漠至极,他们声称该女子的死亡与公司无关。
近年来,康宝莱的俱乐部变本加厉,他们打着招聘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旗号,诱使应届毕业生参加所谓的“招聘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看似正规,实则却是招商会的幌子,目的只有一个:发展下线,让他们成为代理购买产品。对于那些囊中羞涩的毕业生,康宝莱甚至不惜引导他们办理信用卡来购买产品。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因为加入康宝莱而导致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的案例。这些人在加入俱乐部之后,不仅自己疯狂地吃康宝莱所谓的保健产品,还被洗脑般地不断劝说身边的亲戚朋友投入其中。他们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此外,康宝莱还爆料对一些服务商进行强行索取客户数据信息的行为。如果服务商不提供这些信息,他们就会拖欠服务费。在康宝莱总部,更是难以找到愿意与他们沟通的人。公司相关负责人避而不见,前台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自己是“外包公司”的。这种极度的不负责任和傲慢态度,让人对康宝莱的企业文化和道德底线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自2017年时任康宝莱中国区总裁李延亮被免职以来,其中国区净销售额均大幅下滑。2023年康宝莱中国区销售额仅为3.27亿美元,相比2018年的10.1亿美元,6年时间暴跌了70%,这无疑是市场对康宝莱行为最直接的反应。
对于康宝莱来说,如何合法合规地经营,以及如何提升业绩和品牌形象,是其在中国市场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消费者在面对康宝莱的宣传时,也应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