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舞龙灯吃“灯席” 薪火相传300年
2023-02-17 09:41:21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元宵夜舞龙烧花,祈福庆丰收。
□张明/文 汪泽宇 唐明平/图
在仪陇县西北,距新县城约65公里处,有一个农村社区——仪陇县三蛟镇兴隆社区,地处大巴山系末端,民风淳朴,景色宜人。早在明末,该地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仪陇西北角重要的边贸集市,熙熙攘攘,商贾云集……其实,这个社区的舞龙、舞狮和“灯席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一传就是300年。
黄葛树见证村庄历史兴衰
“小时候听老一辈讲,常有巴中的生意人来这里做买卖。有耍猴戏的、有担挑子卖小玩具的、有背土特产来换大米的……”从小生活在老街的67岁老人张德金向笔者讲述了社区过去的故事。
据了解,如今的兴隆社区,是原檬垭乡场镇的一个村,名叫兴隆村。2019年全县乡镇建制调整时划入三蛟镇,改为兴隆农村社区。在距离场镇约3公里处,有个叫檬子垭的村民聚居点,是原檬垭乡场最早的雏形。“最初只有10余户人家和零星的几家店铺,供过往的路人歇脚。”张德金回忆说,传闻有一天来了一个路过歇脚的道士,在喝茶解渴之余,说离此向北约2.5公里处,有一棵百年黄葛树,那里风水俱佳。此话在当地传开,不久,大黄葛树附近建起了关帝庙、禹王楼、财神楼等。陆陆续续,周边又搬迁来了大量居民,场镇逐渐热闹起来。
在老街尽头,笔者找到了那棵黄葛树,它足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树干粗壮,要3个成年人合围才能将其抱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然枝繁叶茂,守望着一方百姓。“10多年前,这棵树经历了雷劈、病虫害,树枝枯萎了,都以为活不了,结果越长越茂盛。”从小就住在黄葛树旁的社区居民石先生连连称赞,这棵黄葛树生命力太强了。就像街口的这棵老树,檬垭乡经历数百年风雨,愈发繁盛。明末清初战乱频仍,这片土地曾经经历铁骑践踏,陷于死寂;成为湖广填川者栖身的家园后,又走向繁华兴盛。
历史的车轮数次碾压过这小小乡场后,又给它带来了新生。
龙之舞三百年薪火相传
300多年前,湖广填川者不仅带来了当地原本没有的红薯、玉米、南瓜、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农作物,还带来了烟草、柑橘、甘蔗、柚子、黄麻等经济作物。
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一种娱乐性特别强的文化活动——舞龙。
“社区正月十五舞龙的习俗起于清初,当时灾害连连,群众舞龙烧花,降魔祈福。”家住社区上街、已过耄耋之年的魏保生曾是当地的舞龙者,他足足舞了60多年龙。
兴隆社区地处高山,十年九旱。在清朝,身怀舞龙技艺、客居而来的拓荒者,会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时令舞龙,祈祷风调雨顺、粮仓殷实。到清末,兴隆社区已是仪陇著名的舞龙之地,形成了“七八岁孩子玩草龙,十五六岁少年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的盛景。
“我舞了大半辈子的龙,而且舞的是龙头。”魏保生谈及自己的舞龙经历,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他回忆说,每当夜幕降临,舞龙就开始了,从上街头舞到下街尾,最后集聚在菜市场旁边的广场上,等待着观看舞龙烧花表演。七八里远的乡亲,都会早早地吃了晚饭,成群结队地到街上来看热闹,把整条街围得水泄不通。随着密集的鞭炮声响起,舞龙者双手高举龙身,快速地舞动着,人们在旁边不断地烧烟花,把焰火冲向龙身和舞龙者,以此凸显热闹喜庆,意寓日子红红火火。
“现在的年轻人呐,好多不愿学这门手艺,大都等不到正月十五就出门打工了,他们对这没多大兴趣……可惜!我们老了,舞不动了哟……”谈到此,魏保生的眼神有些暗淡,但很快又清亮起来:“前几年,县文化馆的干部来过,说我们社区的舞龙被列入了‘非遗’,说明政府还是关心……我就不信,传承了300多年的好东西,会在我们手里断了根?”
灯席宴既庆丰收又促和谐
在兴隆社区,与舞龙文化相连的是坝坝宴习俗,当地人叫“灯席宴”或者“吃灯席”。舞龙烧花结束后,住在场镇的家家户户都把桌子、板凳搬到街上,从上街口的老粮站坝子到下街口的卫生院广场,一席接着一席,顺街而搭,有的积聚在某个宽阔的坝子。
“路灯通夜不关,加上沿街各户高挂的大红灯笼,整个街道灯火通明。”魏保生回忆说,“一条街的邻居就是一家人,大家围桌而坐,各种腊菜、凉菜、炖菜一一上桌,举杯同庆。酒过三巡,还要互相串台,相互敬酒,相互祝福。”菜品丰富,不但有坨子肉、品碗等传统流水席菜品,还有龙虾、清蒸鱼等当下流行的菜品,有的家庭还端上了干锅、汤锅之类,来看舞龙烧花的游客也可到各家各户串台、喝酒,评说哪一家的菜更美味。
红红的灯笼下,美酒佳肴香气扑鼻,邻里关系融洽和睦。“我们小时候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元宵节,有看的,有吃的,还有好耍的。”刚过不惑之年的徐斌谈及元宵节的习俗时说,成年后一直在外打工,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几年,我一定要等到元宵节吃了灯席,与亲友联络了感情才出门。”
“家家户户将酒席摆在大街上,是为了邀亲朋好友举杯同庆丰收。”魏保生老人介绍说,“清初时,本地物质条件落后,每到丰收之时,你家出个菜,我家出个汤,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庆祝一下,顺便改善一下伙食。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吃灯席’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最初的庆丰收逐渐演绎成联谊聚餐,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今年疫情过去了,特别值得庆祝。我家孙子、重孙都回来了,一共坐了满满三桌,热闹得很。”老人说,现在很多家庭都借吃灯席的机会家庭团圆,并招待重要客人。
“无论是舞龙灯,还是‘吃灯席’,兴隆社区的这种民俗文化都值得去珍惜、去传承。”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石建华告诉笔者,每年元宵节,社区都会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今年“吃灯席”开始前,他们举行了欢度元宵佳节暨“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启动仪式以及川剧表演、龙狮踏街拜年、舞龙烧花等系列活动,以传统习俗庆祝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当晚,尽管夜已深,“吃灯席”的群众依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久久不愿散场。在现场的魏大爷告诉笔者,“舞龙烧花、敬酒吃菜的时间持续得越长,幸福就越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