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镇为何“一床难求”

    2023-05-09 11:09:59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盐边县渔门镇。 渔门镇党委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现在来渔门镇,想找个住宿的地方太难了!”4月27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党政办主任肖成秀连打十余个电话,直到将一批客人协调分散安置在镇上不同旅店后,手心里“捏着的一把汗”才擦去。

    地处盐边北部的渔门镇很小,集镇建成区仅0.38平方公里,特色民宿餐饮酒店不过84家、床位千余张;渔门也很“大”,作为盐边县“一品牌两中心(“攀果”品牌,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副中心,3月起日均接待1.3万名水果经销采购商、物流运输人员、游客等外来人员,当地桑葚等特色应季水果,随车奔赴大江南北。

    客商涌入 日均接待人数暴涨

    在盐边县的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中,渔门镇有3万亩以上的桑树种植规模,是攀西果叶兼用桑优势产业带中的“一员大将”。

    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刘刚的话说,桑葚富含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可食用可药用,在南方是种“不稀奇”的水果。但它被销往河北等早春水果市场有空白的北方省份后,不仅鲜食受欢迎,还能摇身成为药材原料,身价翻倍。

    此外,近年来新式茶饮在年轻客群中广泛流行,带动了物美价廉的水果作为果茶原材料的使用偏好,桑葚迎来了“爆火”的市场机遇。4 至 5 月,渔门桑葚陆续成熟,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开始涌入。

    “我的酒店有 70 多间房,这段时间都住满了,房客操着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广东、江苏等各地口音。”酒店经营者毛文强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渔门镇人,早些年也曾外出务工。去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家乡桑葚产业蓬勃发展和客商接待能力有限之间的商机,决定经营酒店,今年果然实现“满房满客”。

    客舍旅店一“床”难求的背后,是以渔门镇为代表的盐边乡镇特色果桑产业发展蓬勃。渔门镇党委书记胡千学告诉记者,每天至少有600吨桑葚鲜果及其初级农产品从当地发出,辐射全国市场。一年下来,渔门能为全国供应8万吨桑葚。

    桑葚“火”了 年轻人回乡有活干

    在渔门镇双龙村核桃箐组,不少年轻人因为桑葚留了下来,24岁的李顺华就是其中一位。他与妻子、妹妹共同赡养 3 位老人。30 亩桑树,是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李顺华一周能卖掉600斤桑葚干果,预计今年桑葚能给他家带来至少10万元的收入。

    有桑树的卖桑葚挣钱,没种桑的村民摘桑葚也能增收。胡千学介绍,自3月采摘期到来,渔门各村桑葚采摘开出了持平或略高于外出务工的薪资水平。

    桑葚产品加工端也为当地 年 轻 人 提 供 了 就 业 机会。当地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加工厂生产流水线每年招工超120人次,每人次日薪250元。由于今年渔门镇桑葚迎来大丰收,加工厂生产流水线招工人次也较往年提高,达到160人次。

    “果桑产业带动渔门镇餐饮民宿、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年轻人就业形式更加丰富。除了本地年轻人,我们还吸引了周边乡镇年轻人前来就业。”肖成秀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在渔门,果桑产业的产值,已经不低于桑蚕丝绸产业。

    破除痛点 产业转型步步为“赢”

    4 月 27 日晚 11 点,渔门镇望月路赵记农产品干货收发门店二号店里仍灯火通明。约 70 平方米的店面内,10 名工人在集烘干、打包、称重、装车等环节于一体的流水线上抢时间 —— 外 省 客 户 下 了 订单,一批 3000 斤桑葚干当晚需乘车,以最快速度奔向加工厂。

    看着一张张订单从打印机里往外冒,门店负责人田梅心中似桑葚般甜中微酸:甜,是因为家乡桑葚不愁销路;酸,是因为果子到了外乡才能成为更具 附 加 值 的 精 深 加 工 产品。“人家拿着我们的桑葚,能酿出顶级的干红;我们自产的桑葚酒,本地商超货架上难找,因为本地人都不消费。要想改变现状,产业必须转型。”田梅说。

    这与渔门镇党委、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只有打造或引进龙头企业,掌握加工核心科技,才能延长果桑产品加工链条、做强做大果桑产业。这样七成果子销路、指导收购价有保障,也稳住了广大种桑户发展产业的“心”。

    “朝着这个目标,我们已建起相关经营主体 157个、冷冻库 41 个。依托现有加工厂,渔门已实现年生产桑汁 1.2 万吨。”胡千学介绍,背靠攀西果叶兼用桑优势产业带,渔门镇正积极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开发桑葚膏、桑果酱、桑葚干红、桑葚醋等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