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小丹参托起山区群众致富梦

    2023-11-23 11:35:26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特约通讯员 梁潼

    近日,在由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2023知识产权天府行”活动上,“中江丹参”获评“2022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小小丹参荣誉加身,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临近冬季,位于中江县集凤山区的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内,土壤里的丹参长势喜人。根据行业统计,中江丹参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干品)1.03万吨,种植业总产值2.57亿元。

    科技为产业赋能

    集凤镇地处龙泉山脉尾段,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丹参生长的天然优势。但在以前,中江丹参品种单一,常年无性繁殖,导致种根带病带虫,丹参抗逆性、适应性严重退化,品质每况愈下,产量大面积降低,遏制了中药材产业发展。

    “无性繁殖每 1 亩地需要100公斤丹参成品做‘种子’,成本非常高。同时,长时间的无性繁殖,将会造成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弱,最终造成品种退化。”集凤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峻峰介绍。

    中江县转变工作思路,让科技为产业赋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组培苗抗逆抗病、产量高的优势,引进10万株组培苗,在坭宾寺村进行集中种植,培育一代种根。

    今年2月,坭宾寺村所栽种的一代种根,根条粗壮、色泽红亮,亩产达到了2100公斤,比常规种根增产30%左右。“去年栽植的 15亩原种,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亩产1632公斤,今年收获一代种根2.45万公斤,能满足400亩的用种需求。”陈峻峰说。

    “科技翅膀”是关键

    为解决品种退化的问题,2020年,专家大院在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种苗繁育基地落成,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张利教授团队,扎根中江从事道地中药材研究与社会服务,致力于探索一种脱毒种苗培育及繁殖技术,保障中江地理标志道地药材丹参的产品质量,同时,帮助农户进一步节约成本。

    2021年,中江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中江县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五大“粮食+”现代农业园区,“粮食+中药材”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多年攻坚,构建了“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苗→优质生产苗”的中江丹参3级繁育技术体系,成立中江县中药材种源高效繁育技术中心,开展成果就地转化,并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逐步推动中江丹参茎尖脱毒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

    伴随着中江丹参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集凤镇的种植户也实实在在从中获益。

    群众增收更顺利

    “集凤镇受天气和地理条件限制,粮食单产不高,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对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一场及时雨。”才从坭宾寺村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下来的林盛兵说,这几年县上重视道地中药材的发展,建园区、请专家、引公司,中药材品质越来越高,群众收入也越来越多。

    退休之后,林盛兵继续以实际行动带头致富,主动种植组培丹参苗。林盛兵在 种 植 组 培 苗 丹 参 过 程中,按照农业专家传授的经验一步一步操作,在试验示范地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成效,亩产量达 1600 公斤,亩产值达 1.2 万元,比之 前 的 品 种 亩 产 值 增 加2200余元。

    整体规划、全局带动,小小丹参撑起了集凤山区群众的致富梦。如今,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内拥有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家庭农场 68 家,带动农户6779户,占园区农户数量的87%。

    该园区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联农带农,建立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集体反哺得股金、订单生产赚现金、委托经营赚酬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助力村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