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耀川江①丨起底四川珍珠蚌养殖史,看50年“潮起潮落”
2024-03-15 17:06:13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何璇
开栏语
当前,四川各地正掀起一股“珍珠热”:开江每年利用池塘养殖三四百万只珍珠蚌,眼下正在建设珍珠蚌加工园区;泸县的一些农户在农业农村局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下,开始养殖珍珠蚌;隆昌在全省率先探路,决定在水库开启珍珠蚌大水面养殖试验……
作为水产养殖业中独特的存在,珍珠蚌具有珠宝、药用、美容、饲料等众多用途。这股“珍珠热”如何兴起,又将怎样影响四川水产业?即日起,本报推出《“珠”耀川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3月,春耕正酣,四川水产养殖界也正掀起一股珍珠蚌养殖“新浪潮”。
眼下,在全省珍珠蚌养殖面积最大的开江县,每天都有不少水产工人为珍珠蚌进行插片手术忙碌着,随后,这些“术后蚌”将进入漫长的“育珠期”。“目前本地培养的珍珠蚌插片工人已达到60名,平均每人每天可以插蚌150只,熟手能达到200只。”开江县珍珠蚌养殖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是开江,泸县也在尝试珍珠蚌养殖。“今年我准备再次扩大养殖规模!”一位首次试养珍珠蚌的泸县农户信心十足地说。在他身后,珍珠蚌借助浮瓶在水面一字排开,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可以预见的丰厚效益,让当地不少水产养殖户也闻讯而动,加入了珍珠蚌养殖行列。
泸县水产养殖户养殖的珍珠蚌。
作为水产养殖业中独特的存在,珍珠蚌可谓浑身是宝。珠宝、药用、美容、饲料……小小珍珠蚌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条关于珍珠蚌的产业链条正在四川日渐成长。在环保政策愈发严格的当下,四川作为千河之省,以治水为根本,推动大水面生态养殖,颇具环保价值的珍珠蚌产业自然成了一项值得关注的新课题。这股“珍珠热”如何兴起,又将怎样影响四川水产业?
即日起,记者将跟随从业者的脚步,记录并挖掘“珍珠热”背后的故事。
● 潮起:最高峰时全省发展四五千亩
经业内人士介绍,吴宗文的名字首次进入记者视野。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曾与珍珠蚌有过一段‘蜜月期’。”作为国内知名水产专家,年近八旬的吴宗文精神矍铄地向记者回忆道,“那时有位领导看到珍珠药用商业价值巨大,便鼓励我们发展珍珠蚌养殖。”上世纪70年代,吴宗文还是安岳县农业局的一名水产干部。他说,彼时四川珍珠蚌养殖属于一片空白,想养出珍珠,只能一步步摸索尝试。
终于,吴宗文通过自学和刻苦钻研,利用本地的贝角无齿蚌成功养出了淡水珍珠,开了国内先河。
“在那个年代,珍珠作为药用品每斤能卖到四五千元,价值极高。”在养出淡水珍珠后,吴宗文又将目光盯上了新品种:优质育珠蚌——三角帆蚌,其更易于人工插片手术、培育珍珠。“四川省农科院引进三角帆蚌进行人工繁殖研究,我也拿了些回来做育珠手术养殖站试验,1974年取得成功。”此时,吴宗文已调任至安岳县国营育种站任职副站长,由他亲自主持立项的优质育珠蚌——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技术被攻克。
水产工人为珍珠蚌进行插片手术培育珍珠。
另一方面,考虑到珍珠蚌养殖的巨大效益,四川省医药公司迅速行动,对珍珠蚌制定收购标准,并进行定级定价,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在全省掀起一股珍珠养殖热潮。
“当时我被作为‘珍珠大王’登报宣传,省上相关部门支持我在全省各地开展技术培训,因为四川养殖的珍珠量大质优,远销安徽、江苏。”吴宗文介绍,日本珍珠协会负责人还来到安岳考察,并聘请吴宗文为该协会副会长。
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珍珠蚌养殖达到最高峰。“全省大约有四五千亩珍珠蚌养殖面积,仅安岳就有100多个养殖点。”吴宗文说。
● 潮落:多重因素影响致珍珠蚌养殖萎缩
虽然前景大好,但此后,珍珠蚌养殖在四川并未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方面,受当时水利条件限制,许多灌溉渠系不完善,四川面临三年两旱的困扰。尤其是1980至1983年连续的干旱天气,导致当时许多塘、田在伏旱期间见底开裂,珍珠蚌死亡。农户遭受损失后,就放弃了养殖。”吴宗文说。
此外,当时正值“网箱养殖”快速发展期,与尚处“襁褓之中”的珍珠蚌养殖形成竞争关系。“当时兴起了网箱养鱼,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跟风养殖。但人们发现,在网箱养鱼开展两三年后,同一水域里的珍珠蚌就会自然死亡。”吴宗文分析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箱高密度养鱼导致水库库底堆积大量鱼体排泄物,产生氯化氢及甲烷、沼气。每年11-12月份气温下降,使水体表面温度低于库底温度,造成水体产生密度流(垂直流)动,让库底的有害物质上浮,致使珍珠蚌死亡。
近年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科学养殖,也是导致珍珠蚌产业未能进一步发展,甚至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湖南汉寿、浙江诸暨都是全国珍珠蚌养殖知名地区。以汉寿为例,当地珍珠蚌产能巨大,高峰时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可在2021年,汉寿全县所有珍珠养殖户全部被清退。问题出在哪里?
业内人士介绍:“珍珠蚌喜欢重肥,所以鸡粪、牛粪成为养殖户最常投放的肥料。”养殖户通过高密度、过量投肥的方式养出的珍珠虽然高产,但会导致水中的总磷、总氮含量超标数十倍,污染当地环境。对此,政府不得不“壮士断腕”,痛下决心猛药祛疴。
汉寿的前车之鉴,让不少地方对珍珠蚌养殖心生忌惮,将其与水质恶化粗暴地画上了等号,个别地方甚至“一刀切”,严禁开展珍珠蚌养殖。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开江产的珍珠引人注目。
“保持合理密度,以净水为目的养殖珍珠蚌,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个生态好产业。”四川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水产从业者也表达了相同观点:“珍珠蚌作为滤食性动物,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方面是有功劳的。”吴宗文认为,以合理密度养殖珍珠蚌,将起到改善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水体生产潜力,实现助农增收的目的。
那么,四川目前养殖珍珠蚌的情况如何呢?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