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合力将“巨无霸”蚕豆种上了高原

    2024-08-15 15:01:4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8月13日,在阿坝州松潘县举行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度中期学术交流会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届食用豆产业示范现场观摩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些高产、优质的食用豆新品种,同时了解到,品牌建设、产业园区打造等举措是未来食用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大观园”里看稀奇好豆

    8月13日一大早,素有食用豆新品种“大观园”之称的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有由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筛选的37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蚕豆、豌豆新品种,国内的食用豆“大咖”们兴致勃勃地走进田间观察新品种的表现。随着专家现场讲解,记者发现了一部分蚕豆新品种确实与传统的“老胡豆”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选育的‘青蚕 16号’在松潘试验两年了,它适种在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是特早熟蚕豆品种,结荚集中,成熟度一致,能适应机械化作业。”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红岩介绍,“青蚕16号”属有限生长型,顶端生长一串花序,这就基本保证了花期、结荚期、成熟期一致。传统的“老胡豆”,花是从植株基部逐渐往上开的,为保证成熟期一致,需打顶破除顶端优势,以便集中收获。

    “青蚕16号”已在青海高寒区大面积示范种植,可产干籽粒约600斤/亩,若是水肥条件较好区域,亩产量可达700斤以上。重庆市农科院还以“青蚕16号”为亲本选育了赏食两用的“豆美1号”。

    1个鲜蚕豆荚的长度竟有巴掌大,至少是一般蚕豆的2倍长。这样的“巨无霸”蚕豆如今就从重庆“乔迁”到了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年,我们针对消费者要求蚕豆荚果无病斑、要亮色、籽粒饱满的需求,选育了荚果鲜亮、质地饱满、口感鲜糯的‘渝蚕5号’,一般鲜荚的长度可达14~15厘米,是‘老胡豆’鲜荚的2倍!”重庆市农科院豆类团队首席研究员杜成章说,“它亩产鲜荚达2500斤以上,是普通蚕豆的两倍以上。目前,它已在重庆的永川、潼南示范种植了5000多亩,在7—10月都有鲜荚上市,主要卖上海市场,售价可达3~8元/斤。亩产值可达1万元,种植户每亩只需投入种子、肥料等不到500元的成本。”

    抓品牌建园区促发展

    观摩会上,“大咖”们提出了对食用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蕙杰认为,食用豆品牌有显著的溢价效应。截至今年 6 月,国内共有84 个绿豆、红豆、蚕豆等食用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及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但是,部分食用豆主产区的省政府对品牌建设关注度不够高,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指导和支持,品牌发展规划、目标设定以及配套支持尚显薄弱,导致县市级政府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中面临“不敢干、不会干、不想干”的困境。

    “食用豆品牌的省级发展规划与设计有待加强,市县级品牌发展支持政策有待细化与落实。”针对各地食用豆品牌建设短板,张蕙杰建议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地食用豆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出更加具体、本地化、可操作的品牌发展支持措施,并将文化融入食用豆产业链发展,打造食用豆全产业链品牌体系。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麻吉亮看来,打造园区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他介绍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打造宝清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宝清小红豆等杂粮产业,促进产业和品牌发展的做法。

    麻吉亮建议各地打造园区推动食用豆产业发展。理由就在于:园区有利于“抛头露面”申请国家级、省级项目以及参与竞争性项目申请,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提升食用豆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以园区项目资金为依托,可以把食用豆不同环节的专家整合到一起,从规划、育种、标准化生产、生态、机械、加工、营养、品牌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地方食用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