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银丝挂面的前世今生
2024-12-06 08:53:55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在挂面村长桌宴上可以品尝到各种口味的中江挂面。
挂面。
晒面。
中江手工挂面古印章。
□肖开丰 邓冬梅 文/图
“提起那个中江面,四川人人都称赞。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猪油葱花和鸡汤,再加几根豌豆尖。好好吃喔,喷香喷香味道鲜……”一个晚上,我们一行人到中江县镇江寺内吃中江挂面,席间有一位擅唱民歌的女子,用中江话唱了这首民谣,中江挂面的吃法全在这一首民谣里。挂面、猪油、葱花、鸡汤(蛋)、豌豆尖,就是最佳的搭配。
中江挂面,是中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传承千年的手工味道,被称为“餐桌上的非遗”。
后来我到挂面村——觉慧村,吃到了风味独特的一碗中江挂面,用的羊肚菌熬汤打底。羊肚菌是菌中贵族,味道鲜美,是天然的味精。
到挂面村吃面,才能吃到正宗的中江挂面。
凯江河边漫步,常常能遇到外地人问到哪里能吃到中江挂面。在城区,就没有专营煮挂面的店,毕竟挂面是面中翘楚,哪能天天吃得起。
挂面村做挂面的人家多,且家家煮挂面,要吃遍不同味道的挂面,来一次是不够的。猪油煎蛋配挂面是最寻常的,这也是从前待客的第一道“开水”,第一次来吃这个,挺好。第二次来就升级吃鸡汤挂面,是不错的选择,鸡汤的味道自然鲜香,鸭汤也不错,但宜在秋冬季节吃。第三次来则选择吃羊肚菌挂面,那是“高配版”的中江挂面,因为少了猪油和鸡汤的油腻感,所以格外清爽,鲜味又有增无减。试想一下吧,坐在小院中,赏川西田园风光,或沃野苍翠,或菜花绚烂……羊肚菌汤在大锅里“咕噜咕噜”,飘出阵阵香气,撩起味蕾的欲望,心中暗生欢喜,等待的光阴亦变得恬静美好起来。这时,一位窈窕素服的女子,双手端来如秋水盈盈的青花瓷碗——碗中是羊肚菌搭配的手工空心挂面,面上点缀着绿色的豌豆尖与葱花,女子与汤中挂面皆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中江女子做中江挂面,中江挂面滋养了中江女子,挂面与女子,相生相依,皆婉转袅娜,温柔娴静,美女如面,面如美女。美哉不美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源自谭家街。谭家街是古驿道米仓道上的一个驿站。米仓道经南部南下,过盐亭、三台,从三台的建林驿站,到狮王庙,过回龙观音岩,或牟公铺进城,直达城关小南门,再出小西门,到谭家街驿站小憩,然后启程过石垭、集凤走马铺,到广汉,上成都……作为驿站,谭家街的地位不可小觑。
谭家街背靠西山,面临凯江,明清两代,直到民国,都保持了装板瓦房的传统风格,白墙灰瓦,青石铺路,与盐市街王爷庙隔河相望。穿行于凯江的船只在对岸的小南门小西门码头靠岸以后,商旅客人坐小船或是过板板桥到谭家街,吃一碗中江挂面,以慰劳自己一路辛苦。吃饱喝足,购货上船,再经凯江顺流而下,销往三台、遂宁、重庆、贵州等地。不仅国内,如今还销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谭家街有老井,用井水和面,以井水煮面,其味道之特别绝无仅有。这里做面的人家当街是铺面,后院是挂面加工坊。全凭一双手,又因为工序复杂,多为夫妻合作,熬夜干活,所以又戏称“夫妻面”。这门技艺全靠手艺人根据当天气温、空气湿度把握发酵时间和拉面力度,以及晾晒时间,不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工挂面,加上发酵的缘故,面中有小孔,故又称手工空心挂面。1930年版《中江县志》载,“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
为什么非好谭家街这口面呢?谭家街的这口老井,号称中江挂面用水第一井。老井水由沙石岩渗透而出,其水清澈,从井口缓缓溢出,沿街边沟渠潺潺流淌。这种偏弱碱性的水,煮这样柔美纤细的面,真是相得益彰。
中江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程序,大的有18道,小的工艺有72道之多。制作一次面需要连续20多小时。最为壮观的是晒面场景,架子最高可达6.3米,在高架上固定好挂着小条的面柱,牵扯着小条的另一头的面柱垂下来,做面人将这一头的面柱把在手里往身前扯面,拉长,回弹,再拉长,再回弹……力气大了,会断,力气小了,扯不长,有经验的扯面师傅会分几次拉扯面条,直到扯出大约 5 米的长度,才将面柱插进贴近地面固定着的木板上的孔洞,然后晒干。一架子挂面扯长了晾晒起来,大半个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趁着晾晒的时候,煮一碗自家的面吃了,就得预备收面。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五月,只要不是下雨天,如今的挂面村是满村的挂面,不由得让人想起李白的句子——“遥看瀑布挂前川”,满眼的“瀑布”哪!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禁口内生津,垂涎欲滴。这时候,来一碗中江挂面,无论是猪油煎蛋面,还是鸡汤、羊肚菌汤相配,都是绝色美味。
煮 中 江 挂 面 ,真 考 手艺。中江挂面是馈赠亲友的礼品,但很多人第一次煮时大多煮不好。他们不知道,中江挂面里放了足量的食盐,有盐,面的筋力好,才能拉扯出近5米的长度。煮面时,开水里滚两滚,即可捞起,一个碗里半汤半面,加上绿色蔬菜及葱花,就是一碗开胃又开心的小吃。
《红楼梦》中宝玉生日时,舅舅王子腾送来“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既是“上用”,说明银丝挂面是贡品。嘉庆帝老师中江人孟邵,巡台凯旋时,乾隆亲自设宴洗尘,以孟邵家乡特产银丝挂面待之。孟邵见家乡特产,不免心下感动,于是以《临江仙》为词牌,填词一首:“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金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擀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聪慧的孟邵以银丝挂面解心中思乡之苦,又以银丝挂面暗比乾隆之功——“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颇得圣意。
从清代诗人王朗山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诗句,足可证明中江挂面在清代是到了北京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写到“银丝挂面”,也足见曹雪芹懂面。银丝挂面,俗称腰面。1930年版《中江县志》上说:“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断,名曰腰面。”腰面是面中最细最均匀的部分,品相最好,俗称“二刀面”。一挂面,最好的是中间两刀。两头的面俗称头子面,品质和腰面无二,唯独粗细不够均匀,且不够细如银丝,因而价钱便宜。识货的常常买了经济实惠的头子面来自家煮食。
中江挂面的腰面,美名“银丝挂面”,当真是中江人最拿得出手的礼品。在农村,谁家生了个女儿,就委婉地说是“生了个扚(方言音dia)细挂面的”,细挂面是奢侈品,只有当了丈母娘才能吃到新女婿孝敬的细挂面。如今衣食丰足,在中江,到任何酒店饭店用餐,只要跟服务员说一声今儿谁的生日,稍后,就会有一碗煎蛋银丝挂面端到寿星面前。
冬日暖阳下,到挂面村打卡,偶遇一大学毕业的后生在平台上晒挂面,聊了几句,得知其返乡传承空心挂面非遗手艺,我的心里顿时开出了温暖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