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引领,新津奋进乡村建设攻坚路
2025-01-07 10:05:3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张雪
□罗敏
一年的时间有多长?
是天府农博园3000亩大田上,从油菜金黄到稻田碧波,再到菊花烂漫,最终回归油菜翠绿的四季更迭、生生不息。
是百亩芦笋总部智慧“芯片工厂”拔地而起,亿级产值的浮式生态现代渔业跃然水面,激荡出的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
是田野间涌现的80余个新消费场景,如点缀在川西林盘之间的星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璀璨光芒。
作为2024成都世园会新津分会场的天府农博园巨幅大地“园艺+农艺”画卷俯瞰。
发生在成都市新津区乡村的这一年,成绩可圈可点。然而,在乡村迭代变化的宏伟系统工程中,这又是转瞬即逝的一年。
以2024年为崭新起点,一场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建设攻坚、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行动,在新津这片热土上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
新津区以天府农博园为主阵地,在其光环照耀下,乡村广袤天地正以多元化的形态,稳步融入成都大都市圈的发展潮流中。它们或是餐桌上的主粮、菜肴、水果,或是城郊一抹放空心灵的田野风光。而对于当地百姓而言,亦或是他们怡然自得的居住环境。在这里,城市与乡村的边界被不断打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悄然呈现。
天府农博园巨幅大地景观俯瞰。
※大农业观引领
现代乡村产业迸发新动力
产业振兴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致力打造展示四川“三农”综合窗口的新津,大农业观如何起笔践行?
大农业观,首在产业链之全。这一年,新津持续放大天府农博园辐射效应,从种植到仓储加工,再到流通营销,构建起了一条完整而高效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宝墩镇农民喜获丰收。
近日,沿着蜿蜒的田间道路前行,挖掘机开进了花桥街道方井村。新津区农业农村局项目办科长周斌介绍,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到了末端边角整理的关键阶段。2024年以来,共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亩,使得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田块面积占比接近70%。以往那些零散的巴掌田、低效田连成了一片。此外,还腾退了4800余亩低效果木,恢复了4500余亩耕地。
良田之上,粮为根本。宝墩镇龙马村的种植大户余飞,曾一年到头忙碌于田间。如今,家门口的万亩粮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让他如释重负:“从育秧到插播,从飞防到烘干,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七百多亩粮食,不仅省心省力,每亩还节省了上百元的成本。”
宝墩镇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
余飞指的便是成都市花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王天宇感慨:“种田的人越来越多,服务需求越来越大。2024年,我们不仅为周边3万亩田地提供全方位服务,还销售稻谷10万余吨。以往各家各户自己找渠道,量少卖不上价,现在我们统一收购,农户收益更稳固。”
全产业链的构建,不仅让粮食产业焕发生机,更让田间地头的多元农作物找到了新出路。
在兴义镇岷江果蔬数字化冷链仓储集散中心,尽管阳光玫瑰葡萄已下市,但新安装的光谱AI智能分选线正紧锣密鼓地测试,为下一季的丰收做好准备。“有了这台机器,果品分级更精准,效率大幅提升,溢价空间也随之增加。”成都兴川仓储分拣冷链中心负责人张川林信心满满。对于接下来的柑橘销售,他预计将达到1600万斤。
岷江果蔬数字化冷链仓储集散中心新安装的光谱AI智能分选机。
此外,永商镇季河村冷链物流中心、安西镇柏杨村果蔬冷链分拣包装中心等项目的落成,如同一条条血脉,贯通了新津果蔬的产供销链条,提升了竞争力,增加了附加值,让果农、菜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大农业观,还在于食物供应之丰。这一年,新津突出天府农博园“农业+科技”定位,以科技兴农,推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构建。
进入冬季,横跨花源和花桥街道的自然坑塘上,141个直径4到6米的浮式大桶排列开来,忽有白鹭飞起,鸳鸯浮水,与周遭自然环境形成了水清岸绿、鱼翔鸟栖的画面。
位于花源街道的利水湾项目采用“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养殖。
新津,五河汇聚,水资源得天独厚。然而,面对禁渔令与环保要求,传统养殖方式面临挑战。现代设施养鱼,成为了破局之策。
采用“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养殖,生态桶上部的一圈换水小孔,让换水时形成轻缓冲击力。“这样的设计,让鱼儿在水中‘健身’,肉质更加紧实。”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技术负责人韩爽说,这种集约生态养殖方式,不仅确保鱼的品质上乘,而且环保绿色,生态桶底部吸出的粪便等污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的水体污染问题。
“四川市场六成的鲈鱼来自外地,所以2024年,我们主要养殖大口黑鲈,预计销量可达40至50万斤。”韩爽介绍。
位于花源街道的利水湾项目采用“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养殖。
此外,基地还实现了鱼苗的全年供应。在标粗车间,微滤机、水泵、紫外线杀菌灯、生化池一体化设备运行,在24.5摄氏度的恒温水内,鱼苗体型修长、驯化程度高、抗应激能力好,广受市场欢迎。“基地整体投运后,预计成鱼养殖和苗种培育的年产值可达2.5亿元。”韩爽说。
大水面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了水产品的稳定供应,更促进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上个月,新建成的百亩惠丰芦笋总部基地,玻璃温室大棚内种下首批芦笋苗。该基地还是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新进场的智慧化设备将呵护着芦笋的茁壮生长。
“我们将以芦笋种质资源圃为基础,开展品种研发、种苗繁育、技术推广。”作为省内芦笋行业头部企业的惠丰,该基地负责人唐奎介绍,将总部落址新津天府农博园,意在打造芦笋产业的“智慧芯片”,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芦笋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利水湾项目一体化现代设施渔业。
颠覆传统,创新前行。新津的田野上,集约化、数字化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在这里蓬勃发展。冬虫夏草原位抚育总部一期基地建成投产,58现代农业总部年出圃40万棵优质柑橘无病毒苗木,新希望生猪三产融合数智示范基地年出栏优质种猪1.3万头……一个个科技加持的新产业,为新津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点开花
和美乡村激发新活力
把产业链留在乡村的土壤里,让价值链握在村民的手中,将幸福感撒在游客的心田上。
行驶在宝墩镇的文博路上,眼前延伸开来的是麦田与油菜田。竹林掩映下的农宅星星点点,勾画出川西平原那最质朴、优美的田园风光。沿路上,各具特色、造型独特的茶室、咖啡屋、民宿一一闪过。
竹林环绕的“古原茶室”。
朝玉龙村曲折蜿蜒的乡间小道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美景。竹林环绕的“古原茶室”就静静地伫立在田野之中。茶室保留了村舍农家的原木结构,灰砖黛瓦,茶香四溢。入冬后,南瓜、柚子点缀起氛围,院子里升腾的炭火更是驱散了寒气。
古原茶室主理人张涛说,运营一年来,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茶室喝茶打卡的年轻人应接不暇,只为在这面朝田野、背靠竹林的环境中,享受宁静与惬意。“一年下来,我们累计接待的客人已超过3万,有的甚至从长沙、新疆远道而来。”
玉龙村,仿佛被唤醒了沉睡的琴弦,一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杂乱林地,如今已铺就石子路,成为简易停车场;河道经过修缮,清水潺潺。
冬日的“古原茶室”,客人炉火边悠然闲适。
村上陆陆续续开起了四五家“村tea”“村咖”,逐渐形成新业态聚落。“村里宜居环境的完善与项目的入驻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玉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兵说,“这些茶室院落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房屋,更因项目的引入,加速了基础配套的提升,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更有活力。”
看到这样的成功例子,加之乡村配套的日益完善,来自甘孜泸定的刘俊丰也动了心。一个多月前,其新中式风格的“从简茶室”正式开业,与古原茶室隔田相望。但与之不同的是,它又不仅是一家茶室,更是斜杠青年的业务基地、私域部落。
客人在满是田园风光的“从简茶室”用餐。
刘俊丰与合伙人将办公场地设置于此。他说,田园风光的调性与其生产销售的鸭脖等副食品气质吻合,依附于田野风光,与当下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态饮食理念相一致,为产品销售赋能。
而在天府农博园核心区,2024年以来,成都世园会新津分会场活动、中国农经学会学术研讨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调度会、西南农机展、“天府粮仓”品牌之夜等300余场展会活动轮番上演。巨大人流下,农博岛按时节打造的沉浸式场景如花香市集、花田咖啡、稻田火锅等一一呈现,人气颇高。
骑友打卡天府农博园百亩菊花展。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全区新增乡村新消费场景80余个,耕宝庄、肆野小院、农博美宿(二期)、太平乐馆、宝墩雅拙、蓉锦采摘园、石灰窑文化空间等缤纷涌现,涵盖了餐饮、品茶、咖啡、露营、住宿、研学、户外运动、游乐园等多业态。配套梨花季、大禾音乐季等系列活动,新津乡村全域吸引游客900余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0亿元以上。
这背后,离不开人居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坚实支撑。截至目前,新津已完成兴义田林盘整治提升、宝墩玉龙村生态停车场、永商金龙村环线打造等32个项目建设。
如果说这是打造宜居宜业硬环境的坚实步伐,那么加强乡村治理,则是提升乡村共建共治共享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面对散居型、城郊融合型、搬迁聚居型等各类型村社的多样现实情况,新津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治理模式。花瓣积分、一元制村、未来社区、“不二”诚信等品牌治理模式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诸多新消费场景的引入,让太平老街重焕生机。
目前,全区已完成20个村(社区)微基金赋能积分制试点,推动各类社会组织、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积分共建,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
同时,聚焦治理难题精准施策,将数字治理融入日常,全区涉农村(社区)100%入驻“川善治”平台,97%的村(社区)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平台活跃村庄数比例维持在95%以上,确保了乡村治理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串点成环
全域乡村建设攻坚提速
2024年岁末,地处天府农博园发展片区的兴义镇波尔村,527位村民迎来村集体运营的不二·悦邻轩餐饮旅游综合体首次分红,共计领取了10.54万元的分红金。自2024年1月正式营业以来,仅十个月时间,这份实实在在的收益便兑现了村民们的期盼。
波尔村并非个例。天府芦笋总部基地将总利润的10%作为村集体非营利设施使用费,20%作为入股农户的分红;兴义镇岷江社区的冷链仓储分拣中心,在高峰期不仅吸纳了200多人的就业,还将场地租赁费的15%用于村集体分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正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实惠。
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在南河新津城区段举行。
2024年以来,全区上下一心,为74个村(社区)量身定制了“一村一策”增收计划,开展成都市首批“村庄经营”试点,建成不二·悦邻轩、岷江仓斗供应链、回龙冷链、柏杨果蔬分拣中心等一批优质集体经济项目,波尔村成功入选《成都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优秀案例选编》。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新津区委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虽然乡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持之以恒,加速项目落地,推动全域乡村的全面提升,还需有更加坚实的顶层设计作为支撑。
自2024年7月起,全区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至10月,规划已具雏形。
翻开这份规划,一个以“五津水润新乡村,津致幸福新田园”为定位的五年蓝图跃然眼前。规划明确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空间串联、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计划梯次连片培育先行村、重点村,构建起“一片一环多点”的乡村发展格局。
2024年,新津乡村全域吸引游客900余万人次。
“一片”,即兴义片区,将整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让农区、园区、镇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一环”,指全域联动环线,依托现有道路,将特色产业点位串联起来,便捷接入重点示范片区,打造一条全域和美乡村的示范环线。
“多点”,则是各乡镇分别选取并重点打造的一处示范片区,通过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突破。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注重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经过一次次深研细探、广纳群言,觅得解题之钥;在一场场座谈对话间,汇聚起奋进的共识。
天府农博园百亩菊花组成“大地乐章”景观。
笔者细览规划,发现其中设定的83项任务,从破解交通瓶颈到补齐服务短板,从整治人居环境到推动产业融合,无一不关乎民生福祉。
2024年农村产权交易的进一步规范,也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津建立完善了乡村资源数据库,组织镇街录入农村资源资产72615宗,以推动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全区农村产权交易已达400余宗,成交额超3亿元,较上年增长2倍。
同时,与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新津编制完成了全区和美乡村农村建设风貌指引及农村住房施工图集,明确了“一镇一品”的风貌定位。
国际友城青年代表坐上乌篷船徜徉在新津安西千亩荷塘。
如五津街道突出柚乡西河畔特色,宝墩镇彰显古蜀农耕文明发源地本色,安西镇则凸显方兴千亩荷塘风貌……各镇街村庄风貌各具特色,保留了街镇示范区,形成了重点风貌管控区,既有都市田园的风采,又融入了古蜀风韵、水润乡宅、渔乡荷韵、花香山居等元素。
“规划既定,我们必将快马加鞭!”新津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部门要狠抓项目落地实施,分类有序推进,力争1年成形,2年成势,3年共美。至2028年12月,新津将持之以恒,打一场大仗、硬仗,加快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乡村画卷。
(新津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