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蜂共舞40年,四川“蜂痴”把养蜂技术带到非洲
2025-02-17 09:18:02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张雪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2月11日,北京时间11时左右,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城镇米赞特费里当地时间6时许,记者打通与王顺海的视频电话。这位原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副站长正在米赞农业职教学院的宿舍内,熟练制作一顿英吉拉(埃塞俄比亚的传统主食)。
信号欠佳,视频通话异常卡顿,只依稀看见一件养蜂防护服和几件教具在他手边。王顺海用语音给记者解释,英吉拉是用苔麸制作的当地主食,类似小米磨粉发酵制成的春卷,上面放蔬菜和豆糊。三口并作两口吃完,他就得为职教学院学生讲解活框蜂箱操作要点了。
从1985年进入原四川省养蜂管理站(随机构改革,现为四川省畜牧总站)工作算起,今年是王顺海与蜂共舞的第40年。2023年秋天,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他,从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了解到,曾经任教过的埃塞俄比亚米赞农业职教学院又需要养蜂专家援助了。他毫不犹豫,再次踏上前往非洲大地的旅程。
王顺海帮助学生穿防蜂服。受访者供图
◎三句话不离蜂,他一生为蜂“痴狂”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王顺海于1963年出生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他十几岁时,姐姐结婚成家,姐夫在工作之余,也养几箱蜜蜂,每年能摇几十斤蜜,卖掉后补贴一些家用。少年王顺海因此近距离接触到蜜蜂,并很快被这种拥有独特社会秩序的勤劳昆虫迷住。
他日夜不分地观察蜜蜂、抚摸蜜蜂。春夏山花开放的大流蜜季节,姐夫上山找蜜源放蜂,王顺海也背着蜂箱跟着去。为了更长久地与蜜蜂相处,他多方打听,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养蜂专业,毕业后成为了原四川省养蜂管理站招入的第一个专业对口大学本科生。
参加工作、住进位于成都市的单位宿舍后,王顺海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来几箱蜜蜂养在宿舍大院空旷处。此举放在川渝农村十分常见,可在城市里算得上个小众的“行为艺术”。邻居们颇有微词:“小孩子被蜇到咋个办?”
王顺海耐心解释,他放置蜂箱处较为僻静、并非小区交通主干道,而且养殖的是性格较为温顺的蜂种,只要不故意破坏蜂箱激怒蜂群,它们也能与人和谐共处。收获季节,王顺海主动将亲手酿制的蜂蜜送给左邻右舍。时间长了,大家发现王顺海所言非虚,也渐渐接受了大院里的蜜蜂。
“顺海站长平日里三句话不离蜜蜂。”同事、邻居、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赖康语气里是钦佩和不舍。他透露,退休后,为了养更多蜜蜂,王顺海先是搬到华阳的村里,又嫌蜜源不够丰富,直接住到了邛崃的山里,“不少邻居都说,听不到嗡嗡的蜂鸣,反而有些想念。”
◎“是我把他想浅了”
在赖康看来,王顺海职业生涯数十载,走遍全川高山深谷,抓得最紧的工作有二,一是教农民养蜂,二是寻找不为人知的巴蜀优异蜜蜂遗传资源。前者帮助农民每年增加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收入,后者为四川蜜蜂科研、蜂业发展增添更多可能性。
此前,本报曾以题为《振兴川蜂 2160只中蜂蜂王飞进寻常蜂农家》的报道,讲述四川蜂业专家历经多年深入无人地带探寻蜜蜂良种踪迹的故事。赖康评价,王顺海就是该项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带头人之一。
“早几年去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山上收集蜂种,山路未经硬化、没有防护,非常危险。他不仅不怕,还敢下来推车。”省畜牧总站专家黄枳腱说。最让她捏一把汗的是2022年冬天,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的王顺海依然冲在采集特殊品种“黑大蜜蜂”样本的一线,即使过程中不慎从山坡滚落、摔伤腰部,花了数月才恢复,也毫无怨言。
退休后“没事做”,王顺海被返聘担任技术顾问。有一天,王顺海突然在办公室里背起了英语单词,和年轻同事们进行大段的英语对话。
“以前看到他奋力学英文,还以为是为了去探望远在加拿大的女儿,直到他入选援非专家的通知发到单位,我才知道,年过花甲的前辈再次精进英文,是为了把我们的养蜂技术教给更多非洲农民。”谢冬雨有点惭愧,直言“把别人想得太浅了”。
◎教养蜂,给非洲农民增收的选择
因历史原因,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至今仍有不少农村居民食不果腹。
“如果他们学会现代化养蜂技术,一箱蜂年产20斤蜂蜜,换来的苔麸足够一个4口之家一周的口粮。”王顺海告诉记者,2001年1月至2003年7月,他也曾来到同一个地方任教。
据他观察,现代化养蜂技术之所以在米赞特费里难以普及,跟本土蜂种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当地最常见的蜜蜂是“非洲杀人蜂”,虽然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但攻击性强、对人畜伤害大。
王顺海(右)讲解蜂箱用法。受访者供图
这次去非洲,他发现当地其实还有一种本土山地蜜蜂,颜色比“非洲杀人蜂”黑,个体稍大,但性格却相对温顺。当地人将手工制作的“棒棒巢”放在树上,等这种蜂群自来筑巢繁衍酿蜜,等到大流蜜季节收获蜂蜜。
这种方式是全球可见的传统养蜂方式,虽然操作便捷,但产量不可控。王顺海计划为当地蜜蜂量身设计新式活框蜂箱。
“在非洲,妇女可以从事的产业选择很少,但是现代化养蜂,不用远离家庭,劳动也相对轻松。”王顺海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希望更多非洲农民掌握养蜂技术,为全家人增添一个增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