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新韵:协商共绘乡村新画卷

    2025-02-20 11:04:32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甘溪镇田畴交错。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正是柑橘上市热销季。在蒲江县甘溪镇藕塘村,空气中弥漫着果实成熟的香气,穿村流淌的板堰子渠水声潺潺,为漫山柑橘林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春节刚过,2月6日,甘溪镇林业站站长陈亮便有了新打算:“我们听取了群众的反馈,顺山沟有3公里渠段淤堵。经过多方协商,计划用传统水车解决下游用水难题。”板堰子渠是龙爪堰的分支,这个拥有26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历经岁月变迁,部分渠段需修整,但村民们协商共治的模式延续至今。

    龙爪堰始建于1764年,源头在雅安市名山区茅河镇白鹤村,流经蒲江县多个乡镇。其修建是名山、蒲江两地跨区域协商合作的结果,成功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将10万亩旱地变成肥沃水田,因“支分六渠、形如龙爪”而得名。如今,跨区域协商共治已成为推动地方协同发展、社区营造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宝,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龙爪堰传奇

    旱地变水田的跨域协作

    水是农田的生命之源,对于农业大县蒲江尤为重要。位于甘溪镇箭塔村法华寺的《龙爪堰碑记》详细记载了古人秉持“和衷协办”精神,历经民间倡议、官府响应、跨区域协商、落地实施及建立长效维护制度等阶段,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过程。

    清朝年间,蒲江县大五面山地区因缺水,村民只能种耐旱作物,收成不佳。村民将此地称为“天公堰”,寓意天公不作美。为改变困境,村民们提出从名山县高崖滩开挖水堰引水灌溉的想法,获得广泛支持后联名上书县令请求批准。然而,县令以方案需翻越浅丘、成本过高为由驳回。村民们并未气馁,第二次呈报方案时将“山”改为“坝”,终于获批。

    但名山县方面起初不同意,协调难度极大,方案再次受阻。直到四川总督阿尔泰将水务作为首要任务,亲自协调两县县令“和衷集事,期于必成”。在总督推动下,两地村民通过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并在修建过程中创造性提出“铜钱比地”的调地量地法,坚持不占用坟田、不损毁房舍、不侵夺邻里财产。最终,龙爪堰以1774.22两白银的造价,成功将10万亩旱地变成水田。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为乡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乡村振兴

    “协商共创”模式

    走进甘溪镇箭塔村,流水潺潺,木屋错落有致,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近年来,箭塔村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凝聚新老村民共识,推动乡村振兴。非遗曲艺“蒲江幺妹灯”、中药科普体验活动“百草园”、传统民俗“年猪祭”等活动,让箭塔村人气爆棚。

    箭塔村蓬勃发展的“秘诀”在于协商文化传承。村委员工作室展示了龙爪堰协商故事及多年来的议题收集表和协商记录。这些资料见证了箭塔村通过协商民主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的历程。蒲江县政协委员伍茂源介绍,近年来,箭塔村吸引了30多位拥有现代农业技术、非遗传承、设计、手工艺等特长的新村民,为村庄注入新活力。

    在协商平台的推动下,吾乡团队深入整理文化资源,挖掘出一批村民志愿者,共同创造了“箭塔年猪祭”等民俗活动,并成立箭塔社区发展中心,推动协商工作长效开展。同时,委员工作室周围汇聚了青年创客,运营多项创业项目。在协商推动下,停车场、旅游步道等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伍茂源自豪地说:“箭塔村通过协商文化的培育,5年内矛盾纠纷调解次数减少80%,挖掘出276名村民志愿者支持家乡建设,吸引了30名新村民入驻,新增46个创业项目。如今,箭塔村人均收入从9513元增长到3万余元。”箭塔村的成功经验已推广至蒲江全域、成都市多个区县以及雅安、甘孜部分地区,并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邛崃市龙庵村通过村民筹资扩路,节约近400万元调地成本,打通连接西来高铁站的通道;泸定县化林村吸引11名本地青年返乡创业,让海拔2000米的偏僻山坳焕发生机。

    一方水土养百邻,两地协商融合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去年10月31日,蒲江与名山两地再次相聚箭塔村,共同协商以龙爪堰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双方议定,传承龙爪堰民主协商文化,挖掘文化基础,争取项目资金,助推区域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