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农业推进凉山乡村全面振兴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严光文

    2025-03-25 13:47:03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四川谋划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赋予凉山建设“两区三地一粮仓”的使命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等政策在凉山交汇叠加,为凉山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

    调研中发现,凉山州30亩及以上种粮大户(包含种粮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等)共计2525户,其中100亩及以上342户,30-100亩2183户,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8家牛羊养殖户均以小规模为主。全州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226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含在职大学)仅1171人,占比51.60%,研究生以上学历仅57人,占比2.51%,显现出现代农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盲目大规模企业多等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就需要精准对接“天府粮仓”建设和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需求侧,培养乡村产业发展实用性的高素质新型应用型农业人才。一是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升级培训,专题开展智慧农业技能、智慧农业设施设备基础等专业的培训,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积极培养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的本科人才,加快涉农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将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等基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创新设计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打通课堂、田野、实验室的农业人才培养场景,加强高校与农业行业、优势企业的合作研发,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运用好科技小院等育人阵地,在协同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四是加强对种植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建议以县域科教系统牵头,开展智慧农机、智慧农业管理、智慧牧业生产等相关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

      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从目前种养殖业生产的情况来看,原始的种养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高效生产和高质量控制的需求。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业种养殖智能化装备开展导向性投入,鼓励种植养殖企业发展先进生产力。二是鼓励种植养殖户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改进和提升,可以采取设备更新换代补贴制度,引导主体加大对智慧种植养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放,逐步完善智慧农业基础条件。三是抓好新增种植养殖业项目的论证,增加对智慧种植养殖业投入项目的支持条件,有效提高新增项目的生产力水平。

      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凉山地貌为褶皱背斜山地,气候特点为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是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凉山特色种植养殖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可重点支持15个凉山特色地方畜禽品种和水果、蔬菜、烤烟、蚕桑、马铃薯、花椒、种业、中药材等产业集群。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体。除安宁河谷地带以外,大部分县区受到可耕作连片优质土地面积的影响,前期建设的部分养殖场缺乏配套的饲草种植基地,盲目扩大单一农作物种植面积,导致大规模的生产带来很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建议新增种植养殖项目要充分考虑规模问题,做到规模适度。三是建议改进耕种方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可推广粮烟、粮桑、粮果等套种模式,持续推进特色经作提质增效。

    (作者: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省委党校第34期中青二班学员 严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