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谷物,真增收!科技赋能,马尔康崛起百亩藜麦示范片
2025-08-15 18:24:13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何璇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8月的阿坝州马尔康市,晴空万里,时而艳阳高照,时而凉风习习。当地近年来示范种植的高原特色作物藜麦,有的已抽出了正在灌浆的艳丽穗子,有的已成熟收获。藜麦不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新亮点。
△ 一亩藜麦能挣一千多元
8月14日,在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一组农户根让的房前屋后,一畦红色的、黄色的藜麦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分外漂亮,他的院坝里正摊晒着一地几天前收获的藜麦。
在根让的院坝里还摆放着帮扶单位中国电科29所赠送给他和村民们的脱粒机。根让向记者演示了一番藜麦的脱粒过程,高兴地说:“这是我示范种植的藜麦。我连续两年都种了1亩左右,我的亩产可达220斤。种出来不愁销,有帮扶单位收购,收购价10元/斤,每亩收入就有2200元。至于每亩的成本,种子都是帮扶单位送的、不用自己掏钱,自己只需投入地膜、肥料和人工,不超过500元。1亩能净挣1700元!”

农户现场展示收获的藜麦。
木尔宗乡斯米村村支书三郎尔甲告诉记者,该村过去仅种植土豆、玉米、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从2021年开始,该村村干部和村民积极参与藜麦种植的试验示范。前4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2亩、3.4亩、12.3亩,今年规模种植达到105亩。“其中,村集体就种了70亩;还有12户村民种植了35亩。村民一般亩产有200斤,因为有帮扶单位订单收购,亩产值普遍有2000元”。
现在,藜麦已成为木尔宗乡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在马尔康市著名的美食一条街,时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木尔宗乡副乡长索兰娜姆在马尔康的美食一条街推介藜麦。
木尔宗乡副乡长索兰娜姆说:“一旦市上有重大节庆活动,我们就在美食街摆摊设点推介我们的藜麦、青稞等特色农产品。由于藜麦营养丰富,问的人多,买的人也多,10元/斤仍供不应求。”
△ 科技赋能从试验到推广
“藜麦是世界公认的全营养的小杂粮,是一种全营养食品。外观看起来像小米,可它又不是禾本科作物,被称为假谷物;藜麦属于苋科,与我们通常所见的苋菜是亲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洁介绍,“藜麦还是高原作物,耐瘠薄,适合海拔1500-3000米的山区种植。农户种得好亩产可达300-400斤,一般水平为200斤左右。而且,藜麦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只要解决好下游收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山区撂荒地利用,解决山区营养物不足以及粮食品种不够丰富的问题,同时助农增收。”
抱着这样的初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专家团队于2018年开始在国内交流资源材料,从山西、西藏、青海、甘肃、河北、云南等地引进多份藜麦种质资源,在马尔康市建立藜麦试验基地,试验面积最初只有几十行,如今已扩大到5亩多。

农户房前屋后种植的藜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作物诱变育种研究中心主任蒋云说:“我们每年种植100多份材料,进行鉴定和选育,丰产性、抗逆性、营养性三大指标必须占其一才会保留下来。最终,我们选育的‘川藜1号’在2022年成为四川省认定的首个藜麦品种;同时,还保留下了两个好的材料,其中有一个即将提交品种认定。近年来,我们选育的这几个藜麦品种,均由中国电科29所出资、木尔宗乡政府集中采购,在该乡的几个村里进行推广种植,推广面积从5亩做到了今年的130多亩,农户种出来的藜麦,帮扶单位以10元/斤收购。”
据了解,藜麦的生育期为120天,每年霜期一过,大约在3-4月,只要有一定雨水、气温回升到10摄氏度左右即可陆续播种。为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专家团队每年一般要前往马尔康对示范户指导4次。科研助理肖俊说:“特别是针对当地早春冻害、土壤干旱板结以及鸟害等问题,我们会指导示范户增加播种量,达到足够的种植密度,确保产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一行在马尔康的藜麦试验基地调研。
△ 弥补短板延长产业链条
“藜麦充分利用了山区的撂荒地,州里各县可根据实际自行决定是否种植,我们一旦有项目也会对种植藜麦予以支持。”阿坝州农技站站长董成兵说,“如果单户种植藜麦达30亩以上,我们也可为他们争取种粮大户补贴。但是,发展藜麦产业一定要有配套的加工。”
据了解,阿坝州的松潘县、小金县过去就发展过藜麦种植,面积达400多亩,但终因没有配套的加工,再加之藜麦比较小众而难以为继。如今,在规模种植130余亩藜麦的马尔康市木尔宗乡,其藜麦加工也是一大短板,加工仅仅是简单脱粒的初加工,附加值难有进一步提升。而且,颜色艳丽的藜麦,其农旅观光价值也尚未充分挖掘。
为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宣朴建议,“加强对藜麦加工品质和特性的分析和评价,挖掘其营养健康因子,结合当地饮食特点,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特色功能性产品,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所长宋军认为,属于小杂粮的藜麦,可粮可经,易于种植,不受土地使用类型限制,实际上可加大在基本农田、山地、林地等的应用种植,进一步利用藜麦营养价值高、色彩丰富的特点,结合当前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发展藜麦特色观赏、研学、体验等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条,助农增收。